写今天的文章,主要是因为这两天听到了社区里关于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热门帖子。
从纯粹的生活来看,中国家庭关系确实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。尤其是在当前公共服务产品高度市场化、资本化的环境下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同形式的对合最终回到家庭层面,造就了各种类似于婆媳关系的中国式风格。
对于生活方式,年轻人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法,可能与父母的想法不一致。事实上,因为两代人所处的环境波动太大,客观上难免出现思想分歧。
例如,老一辈人普遍不喜欢玩网络游戏,而喜欢打麻将。所以很难理解年轻人在游戏中形成的体验和社交圈。物质生活的巨大差异,让老一辈普遍认为,年轻一代吃不起。于是各种跌倒的80后、90后、00后都成了网络上无尽的情感垃圾场。
从进化的角度来看,这种代际差异其实是中国大地上的必然。就像很多上世纪80年代、1990年代出海经商的人,不被社会主流所重视。
一代人的普遍情感是由客观环境的波动形成的。在国家危难、民族存亡之时,为大家放弃一个小家庭已成为普遍共识,这也促成了朝鲜战争中弱小强国的伟大壮举;而当市场化的大门打开时,赚钱成为了另一代人的普遍共识。
客观环境的波动永远是我们思考一个社会现象最基本的逻辑依据。对此,我们切不可刻意引入一个观念或一个学说,否则只会形成固化的偏见,最终使本来可以得到缓解的问题变得更糟。演变成强烈反对。
今天不想说东西方的缺点,也不想评论两代人的代沟有多烦人。相信这种家庭内部的小摩擦是很常见的,毕竟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读的经。一个社会的共识并不总是处于低位。也只有上升到高位,在文化、使命、感情等方面,才能将内卷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。
1.改变文明水平的两种进化力量
古典经济学以理性人作为其推论的逻辑基础。然而,现实中的人很难做到理性。一方面,经济层面存在理性市场和非理性市场两种模式;另一方面,在社会层面,人类共生需要情感作为精神基础。
情感表面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存在,似乎对文明的发展没有引导作用。但实际上,它是人类社会运动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,其比重与以理性为代表的逻辑思维一样重要。
所以在分析社会问题甚至经济问题时,回避情绪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做法。纯粹理性得出的结论在实际社会治理中并不会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。
如果重视情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,至少可以列举两个标准来衡量文明发展水平:
1)理性主导的技术水平
2)感性主导的人生情感层面
第一个很好理解。人类拥有的技术越好,生产力就越强大。力是事物运动的基础。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·卡尔达舍夫根据文明对能源的利用程度,将宇宙中的文明分为三个层次,即母星文明(可以使用行星上的能量)、行星文明(可以使用行星系统中的能量)和母星文明(可以使用行星系统中的能量)。星系文明(可以使用星系中的能量)。
这是文明等级从技术层面的划分。由于技术的具体性,这种差异很容易被直观地识别出来。
第二篇文章比较抽象。这里引用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四境的比喻,即:自然境、功利境、道德境、世间境。人类情感的不同层次体现在情感的载体上。
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飞蜉蝣飞天地,是沧海一粟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情绪想象成苏轼所描述的蜉蝣。
当一只蜉蝣在我方寸的办公桌之间走来走去时,自然界的人们会想:“这只蜉蝣会在桌子上移动”;功利界的人会想:“这只蜉蝣在飞翔” 道德界的人会想:“这只蜉蝣在生命周期中移动”;天地界的人会想:“这只蜉蝣在天地。”
人们的生活情感取决于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。这种自由放置自己情绪的能力,其实是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最大的区别。
动物的情绪依赖于最简单的激素调节和低水平的神经反射,呈现给个体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和情绪。正因为它被天地大道规划,然后在物种的整体层面,呈现出生态的互补性和多样性。